顯示包含「飾品風格史」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龐克是一種噪音還是一種生活態度
龐克文化(Punk)龐克的理念在於音樂的純潔性
起源於1970年的次文化,從英國開始,最早是從音樂界開始,到目前逐漸轉換成一種整合音樂,服裝、與個人意識主張的廣義風格。
1970年的英國,最初的龐克 是一種音樂上的叛逆運動,主要是在抗議反對前衛搖滾、重金屬已經既存的流行音樂形式,漸漸的,龐克變得更加多樣化,帶有顛覆、叛逆、以及無政府主義,它取材於社會上問題中下層階級被壓迫等等這些主題,龐克文化對社會的訊息,也就是,不是所有人都過得很好、不是所有人都一樣。
1980-1990 龐克文化冪慢到北美,在那裏人們創造了一種新的音樂風格,稱為硬核龐克,內容包括滑板龐克
音樂到設計
早期龐克的服裝賦以日常用品美學價值,比如將衣物撕裂再以別針或捆帶,使用顏料在衣物上作畫和裝飾,把黑色的垃圾塑料作為襯衫或衣裙,把扣真、剃鬍刀作為飾物。
總之使自己的造型極度誇張、浪蕩不羈、充滿挑釁性,且顯而易見。
至今龐克元素
誇張圖案的衣服、破損的衣邊、狗鏈、繃帶、鉚釘、項鍊、扣環、、扣針、打釘、拉鍊、反車線、破洞、皮衣等,都是龐克裝飾元素
龐克的態度
在《龐克的哲學》中作者所引述的一段話,可以很快的告訴你什麼是龐克
『首先,我要告訴你,我認為龐克不是什麼—它不是一種流行,一種特定的服飾,反叛父母親的暫時現象,最新最『酷』的時尚,或甚至是一種特定的音樂風格或形式—它是
一種引導並驅動生活的觀念。龐克族群的存在是透過音樂、藝術、同仁誌,以及
其他個人創造力的表達來支撐並實現這個觀念。那麼,這個觀念是什麼?為你自
己而思考、做你自己、不要只是讓社會來告訴你;創造你自己的法則,過你自己
的日子』
龐克不單單只是一種噪音跟叛逆,而是一種生活態度
Gorgeous Disco-復刻Disco
妳一定聽過Disco ,但你知道Disco這個詞是怎麼來的嗎? 又代表甚麼樣的態度嗎?
Disco
是來自法文的discothèque,Google翻譯為夜總會
其實就是舞廳,而舞廳內的音樂都是錄製好的,跳舞的風格大多是美國黑人民間舞蹈和爵士樂,節奏則是混合了爵士樂、搖滾樂、以及拉丁美洲音樂。
因為這些音樂的節奏感很強烈,所以Disco的舞蹈活動量很大,算是一種沒有規定動作的即興自由舞蹈,每一個跳舞的人都是喜愛音樂的,首先會聽著音樂的節奏,沉迷在音樂中,把自己帶進音樂的旋律中,再隨著音樂的強度自由擺動,自由奔放、跳出自己,並且隨著各自的花樣,充分的毫無拘束的表現自己的個性,做出各種不同的動作。
現在這樣的舞,可以說是一種個性解放的方式,是熱情與健康的,解放自己的心靈與肢體,充分表達自我,甚至可以發洩自己苦悶和無處投遞的激情。
最早的Disco舞廳來自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維琪法國(法蘭西國),當時納粹禁止爵士樂,所以當時的Disco都是地下活動,隨著戰後活動便公開化,到現在更是成為一種時尚。
來,現在閉上你的眼睛,Eponine帶妳穿越時空到法國去跳Disco
在還沒睜開眼睛之前,耳朵有沒有就聽到一些爵士樂帶來的節奏
接著,妳睜開眼睛,有沒有看到這棵Party ball 一直閃閃發光的旋轉
其實妳看不到,因為太刺眼了
接著妳看到鏡子裡的妳,金髮、微醺捲髮、微翹紅唇,
別急著走,別忘記戴上襯托妳的美的絕佳飾品
你不用有厲害的舞蹈底子,你只需要隨著音樂放鬆地擺動肢體,融入在音樂的旋律中,釋放內心的情緒,充分表達自我,Relax過程中,可以發洩苦悶跟無處投遞的情緒。
時空背景回到我們現代,回不去的年代,我們可以承襲那態度,真實、自由、的態度,不用說話 讓飾品的穿搭來表達。 此刻,Disoc是一種態度,永不變的是真、熱情、自由。
哥德Gothic Art 簡介
-Gothic 這個字的起因-
歷史最早在西元3到5世紀,德國的歌德Goth族人 侵略義大利,瓦解羅馬帝國。
到了15世紀,義大利人有了振興古羅馬文化的念頭,因而掀起了燦爛的"文藝復興運動"
因為義大利人難以釋懷德國的歌德Goth族人的侵略歷史情仇,為了與這世紀的藝術做區隔,便將此階段中古世紀Middle Ages(12~15世紀)稱之為Gothic,其實對義大利人而言也是種野蠻的意思。
當時中世紀的文化就是基督教文化,當時鼓吹君權神授、來世主義、禁欲主義、 要人們拋棄世俗,否定現實。文藝,是用來宣傳宗教教義,現世全是隱喻來世 (來源:西方美學史教程一書)
所以中古世紀的歌德風-原是以神聖為出發點。
歌德原指一種"銳角三角形"的建築風格,這個風格影響整個歐洲,同時反映在繪畫、雕刻、'裝置藝術上、配飾上。
![]() |
The Johanneskirche gothic church in Stuttgart, Germany(德國斯圖加特的Johanneskirche哥德式教堂) |
![]() |
The Reims Cathedral in France(法國蘭斯教堂) |
![]() |
The Milan Cathedral in 義大利的米蘭大教堂 |
實際上哥德式建築與哥德人毫無關聯,其是羅馬式建築之後一種新的建築型式,為中世紀封建制度走向緩慢解體、世俗生活逐步安逸的過程中在建築藝術上的一種反映。哥德式建築約在西元12世紀末時發源於法蘭西,至西元13世紀則傳播至全歐,形成了哥德式建築的全盛時期。
Tag :
飾品風格史,
哥德次文化-哥德表情
小編碎碎念:有沒有發現照片中大家表情都好哥德,帶有冷酷、不屑 、黑暗的感覺,整個眼神都有不要惹我的意味,以後不要說:妳好酷 喔! 要說妳好哥德喔! (XD誤)
歌德次文化-是現今存在於許多國家中的一種次文化
歌德藝術延伸而來的非主流文化-歌德次文化 在中世紀的時候建築被稱為哥德式建築,當時主流的是古典式建築,所以哥德式建築被認為是過時的樣式。
在17世紀晚期的英國,對於中世紀的懷念讓民眾開始著迷於中世紀哥德遺蹟。另外還結合了對中世紀傳奇小說(Medieval Romances)、羅馬天主教信仰和超自然的興趣。
英國的哥德復興的愛好者以霍勒斯·渥波爾(Horace Walpole)為首。 霍勒斯·渥波爾在1764年發表《奧托蘭多城堡》(The Castle of Otranto),建立了18世紀末期的哥德文學,此時的「哥德」更接近於現代的意涵。
他最初宣稱那本書是他發現並重新發行的一本中世紀傳奇小說,因此讓哥德小說常結合偽造文件以增加其影響力。
之後,「哥德」這名詞常與恐怖、病態、黑暗、超自然與滑稽、自嘲連結在一起。 哥德小說建立了許多後世恐怖文學與電影的意象,像是墓地,城堡或教堂遺蹟、鬼、吸血鬼、惡夢、被詛咒的家庭、活埋和駭人聽聞的陰謀等等。
另一個著名的元素是哥德式反派,之後發展成拜倫式英雄(Byronic hero)。最為知名的哥德式反派是吸血鬼德古拉,最初出現在布拉姆·斯托克的小說之中,之後透過恐怖電影的傳播而出名。
至今 哥德次文化也衍生出相關的音樂、美學和風格。哥德音樂包含不同的類型,共同特色是哀傷、神秘的音樂和觀點。
衣服風格則包含了死亡搖滾(Death rock)、龐克風、雙性(Androgynous)、維多利亞風、一些文藝復興和中世紀時期的衣服樣式,或者是結合上述各項風格。另外還經常搭配黑色的服裝、彩妝和頭髮
之後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哥德,似乎都會聯想到吸血鬼....
恐怖電影的意象始於20年代的德國表現主義電影,到30 年代的環球影業電影,以及之後滑稽的B級恐怖片《外太空 九號計畫》(Plan 9 From Outer Space)與漢默電影公司的恐怖片。1960年代,電 視影集《The Addams Family》和《The Munsters》將這些刻板印象加入滑稽喜劇中。
後龐克中一些黑暗、氣氛音樂和服裝元素,從這個角度來看 可稱為「哥德式」(gothic)。「哥德式」是用來形 容這種音樂,而之後的追隨者則被稱為「哥德」(goth )。
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3%A5%E5%BE%B7%E6%AC%A1%E6%96%87%E5%8C%96
歌德次文化-是現今存在於許多國家中的一種次文化
歌德藝術延伸而來的非主流文化-歌德次文化 在中世紀的時候建築被稱為哥德式建築,當時主流的是古典式建築,所以哥德式建築被認為是過時的樣式。
|
|
在17世紀晚期的英國,對於中世紀的懷念讓民眾開始著迷於中世紀哥德遺蹟。另外還結合了對中世紀傳奇小說(Medieval Romances)、羅馬天主教信仰和超自然的興趣。
英國的哥德復興的愛好者以霍勒斯·渥波爾(Horace Walpole)為首。 霍勒斯·渥波爾在1764年發表《奧托蘭多城堡》(The Castle of Otranto),建立了18世紀末期的哥德文學,此時的「哥德」更接近於現代的意涵。
他最初宣稱那本書是他發現並重新發行的一本中世紀傳奇小說,因此讓哥德小說常結合偽造文件以增加其影響力。
之後,「哥德」這名詞常與恐怖、病態、黑暗、超自然與滑稽、自嘲連結在一起。 哥德小說建立了許多後世恐怖文學與電影的意象,像是墓地,城堡或教堂遺蹟、鬼、吸血鬼、惡夢、被詛咒的家庭、活埋和駭人聽聞的陰謀等等。
另一個著名的元素是哥德式反派,之後發展成拜倫式英雄(Byronic hero)。最為知名的哥德式反派是吸血鬼德古拉,最初出現在布拉姆·斯托克的小說之中,之後透過恐怖電影的傳播而出名。
至今 哥德次文化也衍生出相關的音樂、美學和風格。哥德音樂包含不同的類型,共同特色是哀傷、神秘的音樂和觀點。
衣服風格則包含了死亡搖滾(Death rock)、龐克風、雙性(Androgynous)、維多利亞風、一些文藝復興和中世紀時期的衣服樣式,或者是結合上述各項風格。另外還經常搭配黑色的服裝、彩妝和頭髮
之後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哥德,似乎都會聯想到吸血鬼....
![]() |
![]() |
![]() |
後龐克中一些黑暗、氣氛音樂和服裝元素,從這個角度來看
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3%A5%E5%BE%B7%E6%AC%A1%E6%96%87%E5%8C%96
Tag :
飾品風格史,
Art Deco 裝置藝術風格簡介
演變:19世紀末的法國,當時的Art Nouveau(新藝術風格)追求的是感性氛圍,形象屬於花草、動物的形體,以及異文化圖案(東方書法與工藝品) 的有機線條。
![]() |
Art Deco 則是結合了因工業文化興起的機械美,呈現感較為機械感、幾何、純粹裝飾線條來表現,例如對簡潔的幾何構圖,顏色則以明亮對比來彩繪。
接著隨著歐美資本主義向外擴張,中東、希臘、埃及、羅馬等文化物品或是圖驣,都成了Art Deco的素材來源。
![]() | ![]() |
二十世紀初,一批設計師與藝術家敏感的了解到新時代的必然性,它們不迴避機械式與機械材料(比如鋼鐵、玻璃等等)。
他們認為,時代已經不同了,現代化和工業化形式已經無可阻擋,與其迴避它,還不如適應它。採用大量的新的裝飾動機使機械形式及現代特徵變得更加自然和華貴,可以作為一條新的探索途徑。這一歷史條件,促使新的試驗的產生,其結果便是20世紀初的另外一場重要的設計運動―裝飾藝術運動。
出自1925年在巴黎舉辦的一個大型展覽:裝飾藝術展覽。
這個展覽旨在展示一種“新藝術”運動之後的建築與裝飾風格。
該展覽的名稱,後常被用來特指一種特別的設計風格和一個特定的設計發展階段。
但是,裝飾藝術這一術語,實際所指的並不僅是一種單純的設計風格。
和Art Nouveau新藝術運動一樣,它包括的範圍相當廣泛,從20年代的色彩鮮豔的所謂爵士圖案,到30年代的流線型設計式樣,從簡單的英國化妝品包裝到美國紐約洛克菲勒中心大廈的建築,都可以說是屬於這場運動的。它們之間雖有共性,但是個性更加強烈。因此,把裝飾藝術單純看作一種統一的設計風格是不恰當的。
簡單的幾何外型
這些幾何動機,其來源依然是古典埃及、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古代印第安人文化(比如瑪雅、阿茲台克、印加文化),常用的幾何圖案包括有陽光放射型(sunbursis)、閃電型(lightningzuggyrates)、星星閃爍型(starbursts)等等。
![]() | ![]() |
http://www.flickr.com/photos/mermaid99/1392285223/
http://www.uvm.edu/landscape/dating/gas_stations/art_deco_stations.php
http://en.wikipedia.org/wiki/Art_Deco
Tag :
飾品風格史,